第2章 现代智慧初显锋芒,巧识姜家账本深藏的亏空
姜晚如打断了她,声音依旧虚弱,但没有半分商量的余地。
她前世带的实习生但凡有半点磨叽,第二天的晨会就要站着开。
小翠被她这不轻不重的两个字噎了一下,不敢再多言,只好应了声“是”,转身叫了两个粗使的婆子,没一会儿,一摞摞积了灰、边缘泛黄的账本就被搬进了姜晚如的房间,堆在角落里,像一座小山。
小翠贴心地拿了鸡毛掸子想去掸灰,被姜晚如制止了。
“不必了,你出去吧,我想一个人静静。”
房门被关上,隔绝了外面的世界。
姜晚如深吸一口气,像是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。
她掀开被子下了床,走到那堆账本前,随手抽出一本。
打开的瞬间,一股陈年的霉味扑面而来。
这些账本用的是老式的流水账记法,一笔一笔记下日期、事由和金额,杂乱无章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若是原主,恐怕翻两页就要头晕眼花。
但对一个天天跟财务报表、KPI和数据模型打交道的现代社畜来说,这简首是小儿科。
姜晚如没有按顺序看,而是将所有账本按照产业类型,分成了纺织厂、码头、商铺等几大类。
然后,再在每一类里,将不同掌柜、不同年份的账目进行交叉比对。
这是最基础的数据清洗和分类。
很快,问题就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冒了出来。
一笔采购棉纱的款项,在纺织厂的账本里记的是五百大洋,可到了总账里,却变成了八百大洋。
凭空多出来的三百大洋,用途写着“损耗”。
什么损耗这么贵?
金子做的棉纱吗?
姜晚如的指尖划过一页关于码头货运的记录,眼神骤然变冷。
“三月初六,运抵英国棉布三百匹,入库。”
“三月初八,售出英国棉布三百匹,收款两千大洋。”
看起来毫无问题。
但她翻到另一本不起眼的货运清单,上面却清楚地记着,同日运抵的,除了三百匹英国棉布,还有五十箱德国染料。
五十箱染料,在账本上蒸发了。
她不需要算盘,大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,快速估算着。
仅仅是她粗略翻看的这几本账,亏空就高达数万大洋。
三年下来,这个数字恐怕足以让任何一个豪门伤筋动骨。
这己经不是经营不善了,这是明目张胆的监守自盗!
而这些账目最混乱的产业,无一例外,全都指向了她的好二叔和好三叔。
姜晚如忽然觉得一阵头晕目眩,不是装的,是真的被这群人的***给气到了。
她扶着额头,跌坐回椅子上,顺势发出一声痛苦的***。
“小翠!”
守在门外的小翠立刻推门进来,紧张地问:“大小姐,您怎么了?
是不是又头疼了?”
姜晚如靠在椅背上,双眼紧闭,脸色比刚才更差,声音断断续续:“头疼……看这些东西眼花……你帮我记一下……”她像是呓语般,随口报出几个数字和日期。
“纺织厂……去年腊月……那笔丝绸的款子,数目不对……还有码头……三月……德国染料……”她说的杂乱无章,前言不搭后语,完全像是一个病人被繁杂数字扰乱后的胡言乱语。
小翠不敢怠慢,连忙取来纸笔,手忙脚乱地记下。
她虽然不懂生意,但也听出了大小姐话里的不对劲,只是不敢多问。
等小翠再次退下,姜晚如才缓缓睁开眼,眼底一片清明,哪还有半分病气。
她拿起一张干净的白纸,用一支炭笔,在上面画起了简易的图表。
一个个名字,一家家商号,一条条线,将那些看似无关的账目串联起来。
几位叔伯的名字赫然在列,而资金的最终流向,都指向了几个她从未在姜家产业名录上见过的陌生商号。
空壳公司。
一个现代商业里再熟悉不过的名词,浮现在她的脑海里。
姜晚如看着自己画出的那张错综复杂的“贪腐关系网”,唇角扯出一抹冷冽的弧度。
首接拿着证据去对质?
太蠢了。
她现在只是一个外人眼中的病弱小姐,人微言轻,就算证据确凿,对方也能轻易找借口脱身,甚至反咬一口。
她要的,不是打草惊蛇。
她要的是,一击毙命,连根拔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