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盛世危影与新途之阻
在他努力弥补大唐憾事的进程中,各方阻碍如汹涌波涛,不断袭来。
教育革新之议,如巨石入水,在朝堂激起千层浪。
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,气氛凝重得似能滴出水来。
当凌逸尘身姿挺拔、目光坚定地陈述建立官学分院、广纳民间子弟的良策时,反对之声瞬间如炸雷般响起。
裴寂,这位李渊身边的重臣,迈着方步,手中笏板高高举起,仿佛要将那反对之意重重地砸向凌逸尘,他扯着嗓子高声道:“吾大唐之官学,自开国以来,皆为世家子弟进阶之途,此乃祖宗成法,犹如参天巨树之深根,不可轻废。
若使民间黔首涌入,必致学宫乌烟瘴气,礼仪崩坏,圣学难传。
且民中多愚钝之辈,岂识经史大义、治国良策?
此议若行,恐动国本,望陛下三思。”
言罢,朝堂中众多附和之声此起彼伏,嗡嗡作响,好似一群被惊扰的马蜂。
此时,杜如晦宛如一座沉稳的山峰,挺身而出,他深邃的目光透着坚定,向李渊拱手行礼,那动作不卑不亢,朗声道:“陛下,凌公子之策虽新,然于大唐之长远,实有大利。
今九州初定,恰似大厦初成,正需广纳贤才,稳固根基。
民间不乏卧虎藏龙之士,若能给予机会,必能为大唐培育更多股肱之臣。
且官学乃国家公器,不应为世家所独据,如此方能彰显陛下圣明,惠泽天下。”
李渊坐在那威严的龙椅上,捻着胡须,眉头微皱,陷入沉思,未及言语。
而李世民则如同一把即将出鞘的宝剑,目光炯炯,带着一股锐不可当之气,抱拳奏道:“父皇,儿臣以为,世家门阀把控官学,久则生弊。
儿臣征战南北,所见所闻,民间贤才因门第之限,报国无门,犹如明珠蒙尘,此诚为国家之憾。
凌公子此议,意在破此僵局,为大唐开万世之太平,望父皇恩准。”
李建成却微微摇头,轻声道:“二弟,变革虽善,然操之过急,易致朝堂震荡,世家离心。
不妨徐徐图之,先试点一二,再行推广。”
凌逸尘见状,赶忙上前,恭敬地说道:“陛下,太子殿下与秦王殿下所言皆有其理。
然时不我待,如今大唐周边,蛮夷虎视眈眈,仿若饿狼环伺。
若仅依赖世家子弟,才俊有限。
民间子弟若得教育,可充实国力,亦能制衡世家,于国之安稳大有裨益。
且可先于京畿附近,小范围试行,依成效而调整。”
李渊听后,神色凝重,沉声道:“凌公子之言,朕当细酌。
此事且先缓议,待朕与诸卿深入商讨后再定。”
回到居所,凌逸尘心忧如焚,仿若热锅上的蚂蚁,与系统交流起来。
凌逸尘问道:“系统,今日朝堂之事,阻力远超预期,如何是好?”
系统回应道:“宿主,教育变革动世家根基,遭反对在意料之中。
可从民间贤达处获支持,令其著书立说,宣扬教育平权之益;亦或与中立朝臣结为同盟,共推此事。”
凌逸尘暗自点头,思索应对之策。
商业战场之上,凌逸尘面临的困境亦如荆棘满途。
民间商业联盟的崛起,引得世家大族侧目,旋即展开凌厉反击。
先是税收方面,世家勾结贪官污吏,对联盟商家大肆加征赋税。
原本轻徭薄赋的政策,瞬间化为乌有。
一经营布帛生意的小商户,本靠薄利多销维持生计,赋税一加,成本剧增,货物积压,无奈之下,只得贱卖存货,血本无归。
望着空空如也的店铺,商户捶胸顿足,老泪纵横:“吾一家老小,全赖此店为生,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,天不助我!”
再者,世家大族垄断关键物资,如盐铁、木材等,致使民间商业联盟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。
一家打造农具的工坊,因缺铁料,炉火熄灭,工匠们闲置一旁,满脸愁苦。
而世家大族更在各地散布谣言,诋毁联盟信誉。
称其货物皆为劣品,以次充好。
一时间,顾客纷纷退货,商家们焦头烂额。
军事变革之途,同样布满巨石险滩。
凌逸尘所倡新式练兵与战略革新,于军中引发轩然***。
一众老将,对其理念嗤之以鼻。
在某次军演观礼台上,老将李靖犹如一尊古旧的雕像,眉头紧皱,看着新式练兵之法,冷哼道:“此等练兵新法,闻所未闻。
吾军向来以正合奇胜,以勇力为先,何须如此繁文缛节?”
说罢,其他老将纷纷附和,那声音好似洪涛涌起。
军演之时,老将们暗中指使麾下士卒,不听号令。
凌逸尘引入的新型火器,本可改变战局,却被老将们以危险难控为由,拒之不用。
一位年轻将领有心一试,却被老将喝止:“此乃奇巧淫技,安能用于实战?
莫要蛊惑军心!”
外交风云之中,凌逸尘亦深陷泥沼。
大唐周边诸国,闻其国内变革,恐损自身利益,遂联合施压。
在一次各国朝贡之会,吐蕃使者昂首挺胸,迈着大步走进殿内,那眼神中透着傲慢,大声道:“大唐近年变革频仍,我等邻邦,心怀忐忑。
此等变革,或扰边贸,或动兵戈,吾等难以安心。
若大唐不停,恐边境难宁,望三思。”
东突厥、西突厥、高句丽等国使者亦随声附和,言辞间咄咄逼人。
凌逸尘深知,外交困局若不解,大唐将西面受敌。
他日夜研读各国史志,探寻破局之法,然各国利益纠葛,错综复杂,每一步皆如履薄冰。
长孙皇后在后宫听闻了凌逸尘的事迹,她身着华服,端坐在窗前,阳光洒在她温婉的面容上,更添几分柔和。
她心思细腻且极具远见,对凌逸尘在教育革新一事上的理念颇为赞赏。
一日,在与李世民的交谈中,她轻轻放下手中的茶盏,朱唇轻启,轻声说道:“殿下,凌公子志在为大唐广纳贤才,此心可昭日月。
虽眼下朝堂阻力重重,但从长远看,若能打破世家对教育之垄断,于我大唐之兴盛根基有益。
殿下不妨多予支持,妾身在后宫之中,亦愿为其美言一二,以安陛下之心。”
李世民点头称是,长孙皇后的支持犹如一股清流,在宫廷的权力争斗与变革漩涡中,为凌逸尘增添了一份助力,也让后宫与前朝之间有了更多微妙的联系与互动。
李渊的皇后窦氏,虽己离世,但其生前贤德之名仍在宫中流传。
李世民忆起母后往昔对自己的教导,常感慨若母后仍在,或许能对这教育革新之事有更独到的见解。
而在世的妃嫔们,部分受世家影响,对凌逸尘的提议心存疑虑;部分则看到了其中可能带来的新机遇,态度摇摆不定。
魏征在这场教育革新之议中,始终秉持公正之心。
他身着朝服,站得笔首,目光坦然地说道:“陛下,教育乃国家之本,当以广纳贤才为要。
凌公子之议虽新,然若能妥善施行,可使大唐人才辈出,打破阶层固化,实乃利国利民之策。
但变革需谨慎规划,循序渐进,以免引起朝堂与民间之不安。”
他的话让李渊陷入更深的思索,也让一些摇摆不定的大臣重新审视凌逸尘的提议。
李孝恭在军事变革讨论中,起初也对凌逸尘的新式练兵法心存疑虑。
但他为人豁达,愿意倾听不同意见。
在亲自观摩了凌逸尘组织的小规模新式练兵演练后,他站在演练场边,双手背在身后,看着士兵们整齐而新颖的操练,心中有所触动。
在一次军事会议上,他缓缓开口:“凌公子之法虽异于传统,但其中不乏精妙之处。
吾军若能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或可提升战力。
吾大唐疆土辽阔,周边局势复杂,军事上亦需与时俱进。”
他的表态在军中引起了一阵波澜,一些将领开始重新思考军事变革的可能性。
凌烟阁二十西功臣中的尉迟恭,犹如一团烈火。
他听闻凌逸尘的变革之举,猛地一拍桌子,站起身来,大声道:“俺老尉迟虽不懂那些文绉绉的大道理,但只知道,凭啥那些世家就能独占好处?
凌公子若要做事,俺定当全力支持,谁要是敢在背后使坏,俺这拳头可不答应!”
他的话虽首白,但也表达了部分功臣对凌逸尘变革的支持态度,让凌逸尘在面对重重困难时,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与力量。
值此困境,凌逸尘忆起祖父的遗迹与自己穿越时空的使命,决心更加坚定。
他深知李渊在位时,曾有刘文静之死这一事件,刘文静乃开国功臣,却因与裴寂矛盾被冤杀,致朝堂暗流涌动,人才亦有寒心。
他想,若能在教育革新中避免此类因权力争斗与偏见而损及大唐根基之事,便是弥补憾事的关键一步。
于是,凌逸尘精心整理思绪,欲再次向李渊进言,力陈教育变革对大唐稳定与长远发展之重要,盼能扭转局面,使大唐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,走向更为昌盛辉煌之路,而他自己也能在这历史的舞台上,真正践行弥补憾事的使命,让大唐的天空更为澄澈明亮。
凌逸尘开始深入民间,他走访了诸多私塾与书院,与那些教书先生促膝长谈。
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,他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夫子,老夫子虽身处简陋的茅屋之中,却心怀天下学子。
凌逸尘表明来意后,老夫子激动地说道:“公子之念,实乃老夫生平所盼。
民间子弟聪慧者众多,缺的只是那登堂入室之机会。
若官学能开,吾大唐必能贤才济济。”
凌逸尘将这些民间的声音一一记录,他深知这将是他说服李渊的有力证据。
同时,他也没有忽视与朝中中立大臣的交流。
他常常邀请几位较为开明的大臣至家中,摆上清茶与简餐,在轻松的氛围中探讨教育革新之利。
其中一位大臣感慨道:“凌公子,吾等亦知世家把控官学之弊,只是顾虑重重。
若能有妥善之法,吾等定当全力支持。”
凌逸尘详细地阐述了他的分步实施计划,从师资选拔到学子考核,每一步都思虑周全,大臣们听后,纷纷点头,态度也逐渐从犹豫转为支持。
在军事方面,凌逸尘决定以实力来证明新式练兵与兵器的优势。
他挑选了一支由年轻士兵组成的小队,这些士兵大多出身贫寒,渴望在军中建功立业,对新鲜事物接受度较高。
凌逸尘亲自带领他们训练,运用新的战术理念,强调团队配合与灵活应变。
在一次小型的军事演练中,面对数倍于己的“敌军”,这支小队凭借着巧妙的战术安排,如利用地形设伏、快速转移突袭等,成功击败了“敌军”。
观看演练的将领们不禁为之侧目,一些原本坚决反对的老将也开始动摇。
凌逸尘趁机向他们讲解新式兵器的使用方法与威力,当看到新型火器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时,不少将领心中的偏见开始慢慢消散。
外交上,凌逸尘研究各国国情后,制定了“合纵连横”之策。
他深知大唐周边各国关系错综复杂,有的国家之间本就存在矛盾与利益冲突。
他先派人前往西突厥,以贸易互利为诱饵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指出若大唐兴盛,与之相邻的西突厥亦能在贸易往来中获得丰厚利益,而不必受其他强国的欺凌。
西突厥可汗开始重新考虑与大唐的关系,态度逐渐缓和。
接着,凌逸尘又与新罗暗中联络,承诺在文化交流与军事保护上给予支持,换取新罗在外交上对大唐变革的理解与支持。
在商业领域,凌逸尘组织民间商业联盟的商家们团结起来,共同寻找新的商业资源与渠道。
他们深入山林探寻新的矿脉,在海边发展渔业与盐业。
同时,凌逸尘还制定了严格的商业规范,联盟商家们相互监督,保证货物质量。
随着联盟自身实力的增强,他们开始以优质低价的商品逐渐赢回百姓的信任,打破了世家的谣言封锁。
然而,世家大族怎会轻易善罢甘休。
他们暗中策划阴谋,妄图在一次宫廷宴会上,让凌逸尘出丑,从而彻底失去李渊的信任。
宴会上,世家安排了一场诗词歌赋与武艺较量的环节,他们故意找来了一些饱学之士与武艺高强的门客,准备让凌逸尘难堪。
但凌逸尘早有准备,他凭借着对唐诗宋词的深入理解与自身的文采,在诗词环节中与众人对答如流,所作诗词意境深远,引得众人阵阵喝彩。
而在武艺较量时,他虽不以武力见长,但他挑选的随从,皆是民间武艺出众之人,在比试中也不落下风。
凌逸尘明白,这只是与世家斗争的一个小插曲,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。
他更加努力地推动各项变革措施的实施,不断在朝堂上提出新的建议,如设立专门的教育监督机构,确保官学分院的公正公平;在军事上建立军功奖励新制度,激励士兵积极训练与作战;外交上成立外交使团,专门负责与各国的沟通与协商;商业上打造大唐商业集市,吸引各国商人前来贸易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凌逸尘的努力开始逐渐见到成效。
李渊看到了民间对教育革新的热情与支持,也看到了军事上新式练兵带来的军队活力的提升,外交上大唐的压力逐渐减轻,商业领域民间的繁荣景象初现。
他开始重新审视凌逸尘的提议,召集大臣们进行更深入的讨论。
凌逸尘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系改革,他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大唐的各州各县,寻觅那些隐匿于民间的饱学之士和奇能巧匠,邀请他们加入官学的师资队伍。
他深知,唯有汇聚各方贤才,方能给予学子们更为全面且精深的教导。
在长安的官学分院,凌逸尘亲自督导设立了“格物院”,专门探究自然科学之理。
他引入了一些简易的天文观测仪器,指导学子们观测星象、记录天体运行规律,试图破除迷信,让学子们对宇宙有更科学的认知。
同时,在格物院中还设有各类实验工坊,像“造纸工坊”里,学者们与工匠们携手改进造纸术,尝试添加不同的原料,以求造出更为优质、廉价的纸张,使知识的传播更为便捷;“冶铁工坊”中,高温熔炉熊熊燃烧,众人研究不同矿石与燃料的搭配,期望提升铁制品的质量与产量,为大唐的军事与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资基础。
为了确保教育的普及性,凌逸尘在乡村地区推行“乡学计划”。
他号召地方乡绅出资,官府辅助,在每个村落建立小型的学堂。
这些学堂虽规模不大,但足以让农家子弟启蒙识字、学习基础算术。
他还组织编写了专门的乡学教材,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插画,讲述道德规范、农耕知识、简单的医药常识等内容。
并且,定期从官学分院选派优秀的学子前往乡学任教,一方面锻炼他们的教学能力,另一方面也将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带到乡村。
此外,凌逸尘设立了“学政巡察司”,其职责是定期巡查各地官学与乡学的办学情况。
他们检查师资的教学水平、学子的学业进展,以及学堂的设施状况等。
对于办学出色的地方,给予嘉奖与更多的资源支持;而对于那些敷衍塞责、教学不力的,则予以警告与整改期限,若仍无改善,便会撤换相关负责人。
通过这种严格的监督机制,保障教育体系的良性运转,使得大唐的教育改革能够扎实且深入地推行下去,逐渐改变着整个大唐的社会风貌与人才结构,为大唐的持续繁荣昌盛奠定更为深厚的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