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鄱阳湖的火龙
"报——汉军又在连船!
"瞭望塔上的士兵嗓音发颤。
朱元璋接过单筒望远镜——这是上月从张士诚战船上缴获的弗朗机货——镜片里,敌军正用碗口粗的铁链将战船首尾相接。
徐达突然笑出声:"陈九西(陈友谅小名)把水师变成陆地了!
"火攻计的诞生深夜的军帐中,刘伯温将油灯挪到沙盘边:"当年周瑜烧曹操,用的是东南风。
如今七月酷暑,只有西南风。
""那就让风往北吹。
"常遇春拎着酒坛闯进来,指着沙盘上的康郎山:"派死士绕到上风口,用载满火药的渔船突袭!
"朱文正突然扯下铠甲:"我叔父在洪都守了八十五天,该让陈九西尝尝被火烧的滋味了!
"帐外忽然雷声大作,闪电照亮朱元璋眼中跳动的火焰。
火龙出渊八月廿六寅时,七条满载火药与膏油的渔船悄然出港。
船头绑着浸透鱼油的稻草人,船舱里藏着二十名死士。
"点火!
"最年长的死士王二麻子率先挥刀砍断缆绳,火船顺风扑向汉军舰队。
陈友谅的哨兵发现时,火龙己窜上旗舰甲板——火药引燃桐油,铁链成了最好的助燃剂,数百艘战船瞬间陷入火海。
跳帮死战"取陈友谅首级者,赏千金!
"朱元璋的坐舰撞上燃烧的汉军战船。
常遇春单手持矛跃过火墙,一枪刺穿举盾的汉军参将。
混战中,一支流矢擦过朱元璋耳畔,将身后掌旗官射落水中。
廖永忠突然扯下披风扑火:"上位(对朱元璋的尊称)速退!
""退?
"朱元璋反手拔出佩剑砍断帆索,"今日退半步,明日江南无立足之地!
"湖底的铜牌三日后,渔民在烧焦的船骸中发现陈友谅尸体,其金镶玉腰带里嵌着块青铜令牌,刻着"大义灭亲"西字——正是三年前他杀害徐寿辉时铸造的"正义令"。
朱元璋摩挲着冰凉的铜牌,突然对刘伯温说:"史书该怎么写今日之战?
""天火焚逆,真龙出水。
""不,"他把铜牌抛入湖中,"就写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"。
冷兵器时代的水战革命鄱阳湖之战参战人数达85万(据《国榷》卷三),火器使用量占伤亡总数的三成。
陈友谅的铁索连舟虽借鉴曹操战术,却忽视气候变迁——元末气温较三国时期下降2℃,导致西南风频发,反成致命弱点。
对比同期英法百年战争(1337-1453),欧洲骑士仍依赖重甲冲锋,明朝水师己发展出专业化火器部队。
假如胜利者是陈友谅?
《剑桥中国明代史》指出,陈友谅若胜,可能延续元朝海贸政策,加速与波斯湾的交流。
但其残暴性格(曾烹杀俘虏)或将导致更严酷的专制。
反观朱元璋战后立即推行"高筑墙、广积粮"政策,这种战略耐心,恰如马基雅维利在《君主论》中强调的"狐狸与狮子的结合"。
从水战看制度优势黄仁宇在《万历十五年》中批评明朝缺乏数目字管理,但在鄱阳湖战役中,朱元璋团队展现出惊人的组织效率:三天内筹集火船200艘,调度来自张士诚、方国珍降卒的工匠——这种战时动员能力,比陈友谅单纯依赖舰队规模更具现代战争雏形。
成长启示真正的强者不是永不失败,而是在绝境中把弱点变成铠甲。
陈友谅用铁链追求稳定,反而困死自己;朱元璋借风势化险为夷,教会我们:束缚有时是自造的牢笼,危机可能是腾空的跳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