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悬鉴楼下的江湖

赊店书韵 学而知也 2025-10-17 22:12:17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听雨轩的喧嚣渐渐散去,沈笑侬谢绝了几位商人模样的听客吃夜宵的邀请,独自一人踱出书场,融入了悬鉴楼前广场上依旧熙攘的人流中。

夜风拂面,带来了秋夜的凉意,也吹散了他身上沾染的茶烟味。

他没有立即回住处,而是习惯性地在广场上漫步。

这里,是赊旗店曲艺界的"江湖",各色人等,各样声腔,在此交汇碰撞,试探着水温,也争夺着生存的空间。

悬鉴楼主楼今晚没有大戏,但环绕广场的十几家书场、茶馆,正是生意最好的时候。

丝弦声、鼓板声、说书声、叫好声,从西面八方传来,混杂在一起,初听混沌,细辨却各有乾坤,仿佛一场没有指挥的多声部交响。

东头"雅韵斋"里,传来缠绵悱恻的大调曲子声,伴奏的三弦琵琶,清越悠扬,唱的是《黛玉葬花》,哀婉凄清;西边"聚友轩"的河南坠子,嗓音高亢沙哑,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,正说到《杨宗保招亲》,热闹非凡;南侧"清音阁"的相声棚子,不时爆发出阵阵哄笑,夹杂着"噫------"的起哄声......沈笑侬像一位检阅士兵的将军,又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,在不同的声浪间穿行。

他听得认真,但脸上很少流露出情绪。

偶尔听到某处技艺精湛的 “扣子”(悬念) 或者漂亮的 “甩包袱” ,他会微微颔首,脚步略作停留;若是听到某些为了讨好观众而过于油滑、甚至夹杂着粗鄙俚语的低俗表演,他则会轻轻摇头,加快脚步,仿佛那声音污了耳朵。

他走到广场边缘,这里灯光稍暗,人也稀疏了些。

一个略显破败的小茶棚下,一位年老盲艺人,正抱着一把磨损严重的三弦,嘶哑地唱着本地流传的鼓书小调,内容似乎是关于潘赵二河的古老传说。

听众寥寥,只有几个歇脚的老人,昏昏欲睡。

老艺人的声音苍凉,与广场中心的喧闹形成了鲜明对比,如同这繁华盛世的一个孤独注脚。

沈笑侬停下脚步,静静听了一会儿,然后从袖中摸出几个铜钱,轻轻放在老人面前的搪瓷碗里,没有发出一点声响。

老人似乎有所察觉,演唱并未停止,只是抱着三弦的手,微微颤了一下,那嘶哑的唱腔里,似乎也多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哽咽。

就在这时,一阵格外清脆悦耳、颗粒饱满的三弦声,夹杂着如同珍珠落玉盘般流畅的琵琶音,从广场另一侧的一座两层茶楼------"望月楼"里飘了出来。

这乐音,在嘈杂的声浪中,仿佛一股清泉,瞬间抓住了沈笑侬的耳朵。

那三弦弹得节奏明快,铿锵有力;琵琶更是轮指如飞,情绪饱满,引人入胜。

更重要的是,随之响起的一个女声,清亮、圆润,却又带着一种说不清的婉转与韧性:"谯楼上打罢了更鼓响,月照西厢绕回廊......"是鼓书《西厢记》 中"听琴"一折。

但这唱腔,与寻常听到的柔媚莺啼不同,在甜润之中,自有一股开阔明朗之气,将崔莺莺听琴时的心潮起伏、对知音的向往与少女的矜持,表达得层次分明。

沈笑侬不由自主地转过身,朝着"望月楼"的方向望去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