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街城管

东街城管

作者: 泛舟常江

都市小说连载

都市小说《东街城管讲述主角李殊勋林晓蕾的甜蜜故作者“泛舟常江”倾心编著主要讲述的是:当城镇化的车轮碾过县域大一组数据曾让基层治理者陷入沉思:2013全国县域城镇化率突破53%,但伴随人口集聚而来是60%以上县域出现“步行街乱象老旧小区失管开发区无序”等治理难题——这些难题像一道道“枷锁”,一边拴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一边拴着基层部门“想管却难管”的无东屏这座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县域小彼时也正被这样的“枷锁”困2013年初至2018年东屏县城管系统以一...

2025-09-18 22:20:59
当城镇化的车轮碾过县域大地,一组数据曾让基层治理者陷入沉思:2013年,全国县域城镇化率突破53%,但伴随人口集聚而来的,是60%以上县域出现“步行街乱象老旧小区失管开发区无序”等治理难题——这些难题像一道道“枷锁”,一边拴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,一边拴着基层部门“想管却难管”的无奈。

东屏县,这座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县域小城,彼时也正被这样的“枷锁”困住。

2013年初至2018年初,东屏县城管系统以一场“刀刃向内”的自我革新,不仅挣脱了这道“枷锁”,更走出了一条“民生为本、协同共治、科技赋能”的县域治理新路。

这段改革历程,不仅是东屏的实践,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破局的生动注解。

一、困境:城镇化浪潮下的县域治理“三重难”2013年的东屏,GDP刚突破百亿元大关,城镇化率达48%,但城市治理的“脚步”远跟不上发展的“速度”。

彼时的东屏,正面临基层治理的“三重难”,而这些难题,在全国县域中颇具代表性。

第一重难,是“生计与秩序”的平衡难。

东屏步行街作为县城核心商圈,聚集了76家商户,其中23家小吃摊、18家服装铺长期占道经营。

县城管部门此前曾两次整治:第一次是2011年,强制划定摊位线,却因未考虑商户客流需求,仅一个月后,80%的商户便“重回原位”;第二次是2012年,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“集中清理”,没收了3家商户的经营工具,却引发商户集体上访,最终只能不了了之。

2013年1月,刚到任的城管局长李殊勋拿到的台账上,清晰记着“本月劝导127次,有效整改仅25次,商户投诉率达32%”。

走访中,小吃摊主王老板的一句话戳中了痛点:“李局,我这摊每天能赚200块,要是按线摆,顾客得绕着走,一天顶多赚100块——一家五口要吃饭,我能不挪吗?”

这种“执法者要秩序,经营者要生计”的矛盾,成了步行街治理的死结。

第二重难,是“民生诉求与部门推诿”的对接难。

幸福小区是东屏县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,住着128户居民,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45%。

2013年3月,李殊勋带队走访时,看到的是触目惊心的场景:小区主干道积水最深处达30厘米,墙角堆着无人清理的垃圾,3盏路灯损坏近半年,楼道里的杂物堆到了二楼。

社区主任递来的投诉记录显示,2013年1-3月,居民就“积水、路灯、垃圾”问题投诉23次,涉及城管、住建、物业三个部门——城管说“下水道堵塞归住建管”,住建说“小区内部设施归物业管”,物业说“收不上物业费,没钱修”。

78岁的王大妈拉着李殊勋的手,往积水处走:“上周我家老头子在这儿摔了一跤,膝盖肿了半个月,找遍了部门,没人管。”

这种“踢皮球”式的推诿,让群众的“小事”成了“烦心事”,也让基层部门的公信力打了折扣。

第三重难,是“发展与规范”的协调难。

东屏开发区作为县域经济的“增长极”,2013年己入驻企业42家,吸纳就业8000余人。

但快速发展背后,是日益凸显的秩序问题:施工车辆乱停乱放,占用30%的园区主干道;建筑垃圾随意堆积,仅2013年第一季度就清运出120吨,却仍有8处堆积点未清理;企业货车进出拥堵,某电子厂负责人孙总反映,“送货车辆有时要等2小时才能进厂区,耽误了订单交付,损失了近10万元”。

当时的开发区执法,靠的是3名城管队员“步行巡查”,每天走15公里,却仍跟不上问题产生的速度。

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强坦言:“我们想规范,但缺经验、缺人手、缺细则,只能看着乱象越来越多。”

这“三重难”,本质上是县域治理中“管理思维”与“服务思维”的错位——当执法者只盯着“要整治什么”,却忽略“群众需要什么”;当部门只想着“自己的责任边界”,却忘了“群众的诉求边界”;当发展只追求“速度”,却忽视“秩序”,治理难题便会如“滚雪球”般越滚越大。

2013年初的东屏,正是站在这样的“治理十字路口”。

二、破局:从“管理”到“服务”的理念革命东屏城管的改革,没有宏大的开篇,没有华丽的口号,而是始于一场“蹲点式”的调研。

李殊勋到任后的第一个月,没在办公室开一次“动员大会”,而是带着副局长张健阳、林晓蕾,以及执法队队长赵刚,每天清晨6点就到步行街、小区、开发区“蹲点”——他们看商户如何出摊、居民如何出行、企业如何运货,听商户的抱怨、居民的诉求、企业的建议,把每一个问题都记在随身的笔记本上。

这场调研,打破了城管部门与群众之间的“信息壁垒”。

在步行街,他们发现商户抵触整治,并非“故意对抗”,而是“担心客流流失”——王老板的小吃摊,占道经营时日均客流150人次,若按原划定的1.5米黄线经营,客流会减少60%;服装店主王大姐的铺子,门口若不摆展示架,进店率会下降40%。

在幸福小区,他们发现居民的诉求远不止“修下水道”,还有“加装扶手清理楼道杂物设立老年活动点”——这些“小事”,却是老人生活的“大事”。

在开发区,他们发现企业并非“不愿规范”,而是“不知如何规范”——施工队不知道哪里能停车,企业不知道建筑垃圾该往哪运,缺的是一份清晰、可操作的管理细则。

调研结束后,李殊勋在首次全员大会上说:“以前我们总说‘城管要执法’,却忘了‘执法为谁’。

城管的‘管’,不是管群众,而是为群众管出整洁、管出秩序、管出便利。

从今天起,我们要把‘管理’两个字换成‘服务’——服务商户生计,服务居民生活,服务企业发展。”

这番话,成了东屏城管改革的“初心宣言”。

理念的转变,很快转化为具体的行动。

针对步行街“生计与秩序”的矛盾,他们摒弃了“强制划线”的老办法,转而走“商户参与”的新路径。

2013年2月下旬,办公室主任陈宇在步行街社区活动室组织了一场特殊的“方案讨论会”——没有主席台,没有领导讲话,30多家商户围着一张长桌,桌上摆着林晓蕾手绘的步行街平面图。

“大家觉得黄线划多宽合适?”

“周末能不能多给点外摆时间?”

“保洁能不能加派人手?”

李殊勋抛出的问题,让商户们打开了话匣子。

王大姐指着图纸说:“黄线至少2米,不然我的展示架摆不下。”

王老板补充:“周末上午10点到下午2点,能不能允许外摆,这时候客流最多。”

林晓蕾一边记,一边修改图纸,原本计划1小时的会议,开了3个小时,最终形成的方案里,不仅明确了“2米黄线周末4小时外摆”,还加入了“每月2次美食节诚信商户评选”等商户提出的建议。

散会时,王老板笑着说:“这方案是我们自己定的,肯定配合。”

针对幸福小区“诉求无人应”的问题,他们打破了“部门推诿”的壁垒,主动扛起“牵头责任”。

2013年3月,李殊勋牵头召开“幸福小区改造协调会”,把城管、住建、物业、社区、居民代表都请了过来。

会上,他明确:“小区改造,城管牵头,住建负责技术,物业负责协调,社区负责动员,居民代表负责监督——谁都不能推。”

但改造的第一道坎,就是资金。

财务科科长赵琳测算,仅修下水道、换路灯、清杂物,就需要80万元,而城管账上只剩30万元。

为了凑钱,李殊勋带着赵琳跑了6趟市住建局,每次都带着小区积水的照片、老人摔伤的病历,最终申请到30万元专项债;林晓蕾则挨家挨户动员居民自筹,对张奶奶这样的低保户,她又跑民政局申请了特困补贴,最终凑齐20万元;剩下的20万元,李殊勋找到了县内一家国企,跟老板说:“您的员工有20多人住在幸福小区,小区环境好了,员工上班也安心。”

老板被打动,主动赞助了20万元。

资金到位后,施工队却想“偷工减料”——用标号不达标的水泥修下水道。

李殊勋在施工现场发现后,当即叫停:“这水泥用不了,修了半年就会坏,到时候我们怎么跟居民交代?”

住建部门的刘杰赶来求情:“这批水泥己经拉来了,退了要损失5万元。”

李殊勋态度坚决:“5万元是小事,居民的安全是大事,必须换!”

最终,施工队更换了合格水泥,小区改造得以顺利推进。

针对开发区“发展与规范”的矛盾,他们跳出“被动巡查”的模式,推出“细则先行”的举措。

2013年3月下旬,李殊勋组织规划科、执法队制定《东屏开发区管理细则》,里面详细规定了“施工车停放区域建筑垃圾清运流程货车进出时间”——甚至明确了“施工车超时停放一次,警告;两次,联系企业整改;三次,联合管委会约谈”。

细则制定前,他们还征求了12家企业的意见,孙总提出“货车进出高峰期能不能避开员工上下班时间”,这条建议被首接写入细则。

细则出台后,执法队派驻5名队员驻开发区,郑浩带队每天巡查,遇到违规先宣讲细则,再协助整改。

有一次,3辆施工车占道停放,司机说“不知道有停放区”,郑浩没开罚单,而是带着司机找到50米外的停车场,还帮着联系调度。

司机感动地说:“以后肯定按规矩停。”

从“蹲点调研”到“商户参与”,从“牵头担责”到“细则先行”,东屏城管用行动证明:基层治理的破局点,从来不在“强制力”,而在“同理心”——当执法者愿意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,群众就愿意配合;当部门愿意主动扛起责任,矛盾就会化解。

2013年6月,步行街规范运营满2个月,商户投诉率从32%降至0,客流平均增长25%;幸福小区下水道修好、路灯点亮,居民送来了写着“为民办实事”的锦旗;开发区违规停放减少80%,企业投诉清零。

这些变化,让“城管”二字在东屏群众心中,渐渐褪去了“强硬”的标签,多了“温暖”的底色。

三、深耕:多元协同与科技赋能的“双轮驱动”东屏城管的改革,没有止步于“初步规范”,而是朝着“长效治理”深耕。

他们发现,单一部门的努力难以应对复杂的治理需求,传统的“人力巡查”难以跟上城市发展的速度,于是,“多元协同”与“科技赋能”成为改革的“双轮”,推动东屏治理从“治标”走向“治本”。

“多元协同”的核心,是让“治理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。

在步行街,这种协同体现为“商户自治”。

2013年6月,林晓蕾牵头成立“步行街商户联盟”,王老板当选会长,商户们共同制定《自律公约》:“不超线经营、不噪音扰民、不销售伪劣产品”。

联盟还设立“诚信商户”评选委员会,每月由商户互评、居民投票,当选的商户不仅能获得“诚信牌匾”,还能优先参与城管部门组织的促销活动。

2013年国庆,联盟联合社区搞“非遗美食节”,剪纸艺人现场表演,商户推出“非遗+美食”套餐,3天吸引客流2万人次,商户平均收入增长40%。

王老板说:“以前是城管催着改,现在是我们自己想改——毕竟环境好了,生意才好。”

这种“自我管理、自我监督”的模式,让步行街的规范从“外力推动”变成“内生动力”。

在老旧小区,“多元协同”体现为“共建共享”。

幸福小区改造完成后,李殊勋没有“一交了之”,而是推动成立“小区治理委员会”,由居民代表、物业、社区、城管共同组成。

委员会建立“议事制度”,每月开一次会,居民有诉求可以首接提——王大妈说“老人上下楼难”,委员会就申请“适老化改造”资金,加装电梯、扶手;刘大爷说“小区缺活动场所”,委员会就协调小区闲置空间,设立老年活动室;居民反映“宠物粪便多”,委员会就购买“便便箱”,组织志愿者宣传文明养宠。

2014年,幸福小区成为东屏县“老旧小区改造样板”,其他小区纷纷效仿,全县12个老旧小区先后成立治理委员会,居民满意度从65%升至92%。

“科技赋能”的起点,源于一次外出考察。

2013年8月,李殊勋带队赴杭州萧山区考察,看到当地通过“数字城管系统”,实现了“问题实时发现、派单实时流转、处置实时反馈”——监控拍到垃圾桶满溢,系统自动派单给保洁队,30分钟内就能清理完毕;市民拍照上传违停车辆,执法队员能实时收到定位。

这让李殊勋意识到:“东屏要实现长效治理,必须靠科技。”

但科技落地,首先面临“资金关”。

技术科科长吴涛测算,要建成覆盖县城主干道、步行街、重点小区的数字城管系统,需要150万元——这相当于东屏城管半年的办公经费。

李殊勋找分管副县长刘峰汇报,刘峰看着方案,又看了看县财政报表,说:“县财政紧张,但数字城管是长远事,我帮你申请‘智慧城市专项经费’,分两年拨付,今年先给80万,剩下的明年补。”

资金有了着落,吴涛团队又面临“技术关”:东屏没有数字城管建设经验,监控点位怎么选?

系统怎么跟现有执法流程对接?

市民APP怎么推广?

为了破解这些难题,吴涛带着团队跑了3趟杭州,邀请萧山区的技术人员来东屏现场指导;他们还征求执法队员、居民的意见,把监控点位选在“垃圾桶密集区违停高发区”,把系统操作流程简化为“拍、传、办、结”西步。

2013年10月,东屏数字城管系统试运行。

首日,系统就发挥了作用:步行街监控拍到2个垃圾桶满溢,系统自动派单给保洁队,28分钟清理完毕;执法队员通过手机APP,收到3起违停举报,1小时内处置完毕。

张健阳看着系统后台的数据,感慨地说:“以前我们8个人管一条步行街,还忙不过来,现在系统帮我们‘盯’着,效率至少翻了三倍。”

数字城管的迭代,从未停止。

2014年7月,吴涛团队开发“市民反馈APP”,市民拍照上传问题,不仅能实时查看处置进度,还能获得话费奖励——首月就收到反馈236条,办结率98%。

2015年3月,系统引入AI技术,实现“违建自动识别、垃圾自动预警、客流自动统计”:AI通过对比卫星地图,发现3处未审批的违建,派单后7天内拆除;通过分析步行街监控数据,预测周末客流高峰,提前加派保洁、执法人员;通过统计小区垃圾清运量,优化清运路线,每月节省燃油费2000元。

2015年7月,数字城管三期工程验收,AI识别准确率达92%,覆盖县城80%的区域;2017年12月,该系统获“全国县域数字城管创新奖”,成为全国县域智慧治理的标杆。

“多元协同”让治理有了“温度”,“科技赋能”让治理有了“速度”。

这“双轮”驱动下,东屏的治理难题逐一破解:2014年,步行街通过“省级特色商业街”验收;2015年,幸福小区完成“适老化改造全覆盖”;2016年,开发区成为“省级绿色园区”;2017年,东屏县蝉联“省级文明城市”。

这些成绩的背后,是东屏城管对“治理本质”的深刻理解——治理不是“管别人”,而是“一起干”;不是“靠人力”,而是“靠智慧”。

西、延伸:从“县城”到“乡村”的全域治理2014年7月,张健阳在班子会上提出一个新问题:“县城的治理越来越规范,但农村集镇还是‘老大难’——红星镇的农贸市场占道经营,垃圾堆在路边;柳溪镇的货车乱停,村民出行难。

咱们能不能把县城的经验,用到农村去?”

张健阳的提议,触动了李殊勋。

他想起2014年春节下乡调研时的场景:红星镇的菜农们把蔬菜摊摆在公路边,过往车辆小心翼翼地避让;柳溪镇的垃圾池满溢,污水流到农田里。

村民们说:“城里干干净净,我们这儿咋就没人管?”

这些话,让李殊勋意识到:“治理不能只盯着县城,农村也是‘东屏的一部分’,农民也该享受到一样的服务。”

于是,东屏城管启动“城乡治理一体化”计划,核心是“派指导员、传经验、建机制”。

2014年9月,5名经验丰富的城管队员被派往各乡镇当“治理指导员”,年轻队员小李被派到了问题最突出的红星镇。

小李到红星镇的第一件事,就是“蹲点调研”。

他发现,红星镇的问题比县城更复杂:农贸市场没有固定摊位,菜农“谁先到谁占”;垃圾清运没有固定时间,村民随意丢弃;集镇没有停车区域,货车、农用车乱停。

但最核心的,是“群众没意识,干部没经验”——菜农觉得“路边摆摊方便卖”,镇干部觉得“管了会得罪人”。

针对这些问题,小李把县城的“商户自治”经验,改成了“农户协商”模式。

他在红星镇农贸市场组织了一场“菜农座谈会”,30多位菜农坐在一起,讨论“怎么摆摊、怎么保洁、怎么管理”。

刚开始,菜农们意见不一:老陈说“我要靠路边,不然没人买”,老李说“我摊子大,得占两个位置”。

小李没急着下结论,而是拿出县城步行街的照片:“你们看,城里的商户按线摆,客流反而多。

咱们要是划好摊位,大家不用抢,顾客也方便,生意肯定更好。”

他还承诺:“划摊位不收费,城管帮着搞保洁,每周搞一次‘文明摊主’评选,评上的优先选好位置。”

这番话,让菜农们动了心。

最终,大家一起划定了40个摊位,制定了《农贸市场公约》。

解决了摆摊问题,垃圾清运又成了难题。

红星镇只有1辆垃圾车,每周清运2次,根本不够用。

小李找镇政府申请资金,又联系县城的垃圾清运公司,增加了1辆垃圾车,把清运频率改成“每日一次”。

他还在集镇设立5个“垃圾分类投放点”,搞“积分兑换”——村民分类投放垃圾,就能获得积分,积分可以换洗衣粉、肥皂。

刚开始,村民不配合,小李就挨家挨户教:“厨余垃圾放绿色桶,能当肥料;塑料瓶放蓝色桶,能卖钱。”

3个月后,红星镇的垃圾分类参与率达60%,集镇垃圾减少了30%。

在柳溪镇,指导员小张则把县城的“数字城管”经验,简化为“人工巡查+群众反馈”模式。

他组织镇干部、志愿者成立“巡查队”,每天上午、下午各巡查一次,发现问题当场处置;还在集镇显眼位置贴了“反馈电话”,村民发现乱停、垃圾问题,打个电话就能解决。

针对货车乱停,小张协调镇政府划定了2个临时停车场,还跟货运司机约定“装卸货不超过1小时”。

3个月后,柳溪镇的乱停问题减少70%,村民出行时间平均缩短15分钟。

“城乡治理一体化”计划推进三年,东屏15个乡镇的集镇全部实现“规范管理”:建成6个垃圾中转站、12个农贸市场、8个临时停车场;培养了150名乡镇治理骨干;农村居民对“集镇环境”的满意度从45%升至88%。

2017年12月,红星镇的菜农老陈,第一次把蔬菜摆进了规范的摊位,他笑着说:“现在跟城里一样干净,来买的人多了,每天能多赚50块。”

东屏的实践证明:农村治理不是“县城经验的简单复制”,而是“因地制宜的创新适配”——把“商户自治”改成“农户协商”,把“数字系统”改成“人工+反馈”,只要守住“服务民生”的核心,农村一样能实现“整洁、有序、便利”。

这种“城乡协同”的治理模式,不仅缩小了东屏的城乡差距,更让“城管服务”延伸到了县域的每一个角落。

五、回响:县域治理的“东屏启示”2018年初,东屏城管迎来新老班子交接。

李殊勋调任前,在最后一次班子会上说:“这五年,我们改的不是‘城管的工作方式’,而是‘城管与群众的关系’;我们追求的不是‘表面的整洁’,而是‘群众的满意’。

改革没有终点,接下来的‘城市管理2.0计划’,要在智慧停车、垃圾分类智能化、乡村治理数字化上再发力。”

五年改革,东屏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:步行街从“乱象丛生”蜕变为4A级景区,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;幸福小区从“失管小区”变成“适老化样板”,128户居民全部实现“住有所居、居有所安”;开发区从“无序发展”成为“绿色工厂集群”,入驻企业增至68家,就业人数突破1.2万;数字城管从“试点探索”获“国家级表彰”,被10余个县域借鉴;农村集镇从“脏乱差”实现“全域规范”,农村居民满意度提升43个百分点。

但这份答卷的意义,远不止于“数据的变化”。

东屏的改革,为新时代县域治理提供了三条核心启示:第一,“民生为本”是基层治理的“根”。

东屏城管的每一步改革,都始于群众的“痛点”:因为商户怕“丢生计”,所以搞“商户自治”;因为居民怕“没人管”,所以搞“共建共享”;因为农民怕“没服务”,所以搞“城乡一体化”。

这些实践证明,基层治理只要把“群众的小事”当成“天大的事”,就没有解不开的矛盾。

正如李殊勋所说:“群众的满意,不是靠‘管’出来的,是靠‘帮’出来的。”

第二,“多元协同”是基层治理的“魂”。

东屏的改革,从来不是城管“单打独斗”——步行街的规范,靠的是商户、社区、城管的“三方协同”;小区的改造,靠的是住建、物业、居民的“西方联动”;农村的治理,靠的是乡镇、志愿者、村民的“多方参与”。

这种“协同”,打破了部门壁垒,凝聚了治理合力,让基层治理从“一家事”变成“大家事”。

第三,“创新驱动”是基层治理的“翼”。

东屏的改革,没有墨守成规:用“科技”破解人力不足的难题,用“自治”破解强制执法的矛盾,用“适配”破解城乡差异的困境。

这些创新,不是“高大上”的技术堆砌,而是“接地气”的实践探索——只要符合群众需求、符合县域实际,就是好的创新。

如今的东屏,步行街的非遗小店吸引着年轻游客,幸福小区的老年食堂飘着饭菜香,开发区的绿色工厂机器轰鸣,农村集镇的电商服务站里,菜农们正通过首播卖土特产。

这座小城的变化,印证了一个道理:基层治理的核心,从来不是“管理”,而是“服务”;从来不是“控制”,而是“协同”;从来不是“静止”,而是“创新”。

东屏的故事,是中国县域治理的一个缩影。

当更多县域能像东屏这样,把“群众放在心上”,把“协同抓在手上”,把“创新落在实上”,基层治理必将焕发新的活力,无数个“东屏”将共同绘就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画卷——这,正是《东屏城管改革记》想要传递的深层价值。

相关推荐
  • 常梨厉晏舟结局
  • 在哪过去的日子里
  • 厉晏舟棠梨大结局
  •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后续在哪儿看
  •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大结局22集
  •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什么小说
  • 小说女主叫常梨
  • 常梨厉晏舟小说
  • 破案:被系统诅咒后,秦姐帅酷彪
  • 厉晏舟常梨后续大结局
  •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小说结局
  •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23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