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状元进殿,帘后惊鸿。
苏路尧身着簇新的状元红袍,步履沉稳地跟着内侍走入大殿。
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,目光或好奇、或审视、或带着几分官场的漠然,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。
他目不斜视,走到殿中,按照礼部官员事先教导的礼仪,跪拜于地:“臣苏路尧,叩见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声音清朗,不卑不亢。
大殿之上,一片寂静,只有香炉里的檀香袅袅升起,散发出清幽的香气。
片刻之后,一道清冷如玉石相击,却又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威严的女声,从前方高处传来,那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:“平身。”
苏路尧依言起身,微微垂着眼帘,目光落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,不敢有丝毫僭越。
他知道,那位年轻的女帝,就在前方那道明黄色的软帘之后。
“苏爱卿,”女帝的声音再次响起,带着一丝探究,“你的策论,朕看过了。
关于开海禁、浚河道、改良军械的想法,颇为新颖独到。
只是,这些想法,可有具体的章程?”
果然,女帝关注的是这些实质性的内容。
苏路尧心中一凛,定了定神,缓缓开口:“回陛下,臣以为,开海禁并非一蹴而就,可先于泉州、明州等地设市舶司,规范贸易,征收税赋,同时组建新式水师,剿抚并用,以安海疆。
至于浚河,臣曾查阅古籍,并结合实地观察,认为可采用‘束水攻沙’之法,辅以改良的挖泥工具,事半功倍……”他侃侃而谈,将自己的想法条分缕析,既有宏观的策略,也有一些基于现代知识的、可行的技术细节。
例如,他提到可以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来规划河道,用特定比例的石灰、沙石混合制作更坚固的河堤材料;提到改良***,调整火铳的枪管结构和点火装置,以提升威力和射速。
这些话语,在满朝文武听来,许多都是闻所未闻。
有人面露不屑,认为这是书生空谈;有人则眉头紧锁,陷入沉思;而户部尚书李嵩等少数开明官员,则眼中精光一闪,看向苏路尧的目光充满了赞赏。
软帘之后,夏星茗静静地听着。
她端坐于龙椅之上,一身繁复的凤袍,衬得她肌肤胜雪。
那张绝美的脸庞上,原本带着一丝属于年轻帝王的疏离与疲惫,但随着苏路尧的讲述,她的秀眉渐渐舒展,清澈的眼眸中,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艳。
她登基以来,深知大夏积弊,也曾试图推行一些改革,却屡屡受阻。
眼前这个新科状元,不仅有胆量提出这些触及根本的变革,更有具体的思路,虽然有些说法听起来匪夷所思,但细想之下,竟隐隐合乎道理。
尤其是他提到的那些“改良之法”,似乎……真的可行?
“苏爱卿所言,颇有见地。”
夏星茗的声音柔和了些许,“只是,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。
这些法子,如何推行,如何验证,还需仔细斟酌。”
“臣明白。
臣愿从微末做起,辅佐陛下,逐步践行。”
苏路尧恭敬地回答。
“好。”
夏星茗沉吟片刻,“朕观你才思敏捷,见识不凡,便先授你翰林院修撰之职,入值南书房,随侍左右,以备顾问。”
此言一出,满朝哗然!
翰林院修撰虽只是从六品,但南书房是陛下处理政务的核心之地,能入职南书房,意味着首接接触权力中心,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捷径!
一个刚中状元的新人,竟一步登天,首接入职南书房?
这仕途,也太“邪门”了吧!
苏路尧自己也愣了一下,他原本以为最多就是个翰林院编修,没想到女帝如此信任。
他压下心中的惊讶,再次叩首:“谢陛下隆恩!
臣定当竭尽所能,不负陛下所托!”
“退下吧。”
“臣告退。”
苏路尧转身,缓步退出大殿。
首到走出紫宸殿的大门,沐浴在外面的阳光里,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
抬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宫墙,他心中充满了斗志。
第一步,成功了。
而软帘之后,夏星茗看着苏路尧离去的背影,纤细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,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浅笑。
“这个苏路尧……有点意思。”
她轻声自语,眼中闪烁着探究的光芒,“去,把他的所有卷宗,包括乡试、会试的答卷,都呈上来给朕。”
“是,陛下。”
内侍躬身应道。
一场改变夏朝国运的大幕,悄然拉开。
而一段始于朝堂,终于心尖的细腻情愫,也在这位才华横溢的状元郎与那位绝色女帝之间,悄然萌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