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火器初炉,跃跃欲试。
每日清晨,他随侍女帝左右,看她批阅奏折,听她与重臣议事。
夏星茗虽年轻,却极有帝王天赋,心思缜密,言辞犀利,总能从纷繁的奏报中抓住要害。
只是,垂帘之后的身影,偶尔会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。
苏路尧谨记本分,不多言,只在被问及之时,才会献上自己的见解。
他的回答往往角度新颖,总能点出旁人忽略的细节——比如分析赈灾粮款的损耗时,他提出用“抽样称重”和“流程溯源”的简单方法减少贪墨;讨论地方税赋时,他用“人均产出比”的概念,指出几处税额定得不合理的州县。
这些看似简单的思路,在大夏官员看来却十分新奇,试行之后,竟真的颇有成效。
夏星茗对他愈发倚重,有时深夜批阅奏折,也会召他前来,询问一二。
“苏爱卿,”这日傍晚,政务稍歇,夏星茗的声音从帘后传来,带着几分随意,“前日你说,火器可改?”
苏路尧心中一动,知道机会来了。
他躬身道:“回陛下,臣以为,现有火铳弊端甚多——点火慢、易炸膛、射程短。
若能改良火药配比,重塑枪管,再改点火之法,威力或能倍增。”
“哦?”
夏星茗的声音里透着兴趣,“该如何改?”
“火药需提纯硝石,调整硝、硫、炭之比例;枪管需用精铁,以‘灌钢法’锻造,内壁需打磨光滑;点火之法,可用燧石击发,替代火绳,遇风雨亦能使用。”
苏路尧语速平稳,将自己琢磨多日的想法和盘托出。
这些术语,夏星茗闻所未闻,却被他描述的“威力倍增”吸引。
大夏边防不稳,北境的“大元”(大夏对北方游牧政权的称呼)骑兵凶悍,火器若能精进,无疑是强兵之良策。
“你有把握?”
“臣愿一试。”
苏路尧语气坚定,“只需一间小工坊,几名巧匠,些许材料,三月之内,必能拿出样品。”
夏星茗沉吟片刻,帘后传来翻动纸张的轻响,片刻后,她道:“准了。
朕命你暂掌军器监火器坊,拨内帑银五百两,任你调遣。”
这道旨意,再次让朝堂暗流涌动。
军器监向来由勋贵把持,一个刚入仕的状元郎,竟跳过诸多老臣,首接掌管制器核心的火器坊?
工部尚书当即上书反对,称“书生不知军械,恐误大事”;几位手握兵权的将军也私下议论,觉得女帝对这新科状元太过纵容。
苏路尧却似浑然不觉,领了旨意便一头扎进了火器坊。
他带着几名老工匠,从提纯硝石开始,一步步试验。
他不懂具体锻造技艺,却能画出枪管的结构图,标注出关键尺寸;他说不清硫磺的提纯原理,却能提出用“热水重结晶”的简单方法;他亲自演示燧石击发的原理,让工匠们茅塞顿开。
夏星茗对此事极为关注,竟在一日午后,屏退左右,带着两名内侍,微服来到火器坊。
坊内充斥着硫磺与铁屑的气味,工匠们正围着苏路尧,看他用炭笔在木板上画着什么。
他穿着一身便于劳作的常服,袖口挽起,额角沁着薄汗,神情专注,与平日在朝堂上的谨肃判若两人。
“陛下?”
苏路尧抬头见她,惊得连忙行礼。
夏星茗摆摆手,目光落在木板上的图纸:“这便是你说的‘燧发装置’?”
“是,陛下。”
苏路尧解释道,“用弹簧带动燧石,扣动扳机即可击发,比火绳快三倍不止。”
他拿起一个粗糙的木模,演示给她看。
夏星茗看得认真,纤长的手指轻轻点在木模的弹簧处:“此处若用精钢,是否更耐用?”
苏路尧一怔,随即笑道:“陛下所言极是,臣正打算改用精钢。”
看着他眼中毫不掩饰的赞叹,夏星茗嘴角微扬,心中竟生出一丝奇异的满足感。
她自幼被教导“帝王无喜恶”,可在苏路尧面前,她偶尔会忘了那些束缚。
两人就着火器改良聊了许久,从枪管厚度到火药颗粒大小,夏星茗问得细致,苏路尧答得恳切。
夕阳透过工坊的窗棂,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垂帘的隔阂仿佛消失了,只剩下两个对“变强”有着共同渴望的人。
离开火器坊时,夏星茗回头望了一眼那个仍在忙碌的身影,轻声对身边内侍道:“给火器坊再拨三百两,让苏爱卿不必省着用。”
而此时的苏路尧,正盯着刚出炉的枪管,没注意到,窗外有一道阴冷的目光,正悄然离去——那是军器监的一位副监,他对这个抢了自己差事的状元郎,早己恨得牙痒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