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失言成神地铁车厢的钢铁壁被挤得嗡嗡作响,刘波像片被夹在书页里的枯叶,
左肩顶着前面大叔的公文包,右胳膊被旁边阿姨的菜篮子硌得生疼。
嘴里叼着的油条还剩半根,芝麻掉进领口,痒得他龇牙咧嘴。左手举着的手机屏幕上,
华通科技的年报摘要密密麻麻,像一群爬动的蚂蚁——昨晚熬到三点才看完,
那些数字绕得他现在还头晕。“华通科技的财报,简直比我家漏水的屋顶还不靠谱。
”右手在“财经八卦论坛”的输入框里敲下这句话时,
他的指甲缝里还嵌着昨晚泡方便面团的红油。发送键亮起的瞬间,地铁正好到站,
他被后面的人推着往前踉跄,手机差点脱手飞出。冲过写字楼旋转门时,
工牌带子勒得脖子生疼,打卡机“滴”的一声报时:八点五十九分五十秒。“刘波,
又踩点啊?”前台小妹抬头冲他笑,嘴角还沾着口红印。他含糊应着,往工位跑,
衬衫后背已经被汗浸湿。
晨会、报表、给领导沏茶、帮同事复印文件……一上午忙得像个陀螺,
那条随手敲下的吐槽早被他忘到了爪哇国。午休时啃着外卖包子刷论坛,
消息提示像炸开的烟花——999+的红数字刺得他眼睛发酸。点进去一看,
自己那条帖子下面已经盖了三千多层楼,最新回复还在以每秒三条的速度疯长。
楼主是财神爷下凡?华通直接跌停了!证监会刚发的立案调查公告,
时间卡得比闹钟还准!翻了楼主历史发言,三天前说XX手机像暖手宝,
今天就爆芯片缺陷?这是开了天眼吧!刘波嘴里的包子“啪嗒”掉在键盘上,
猪肉馅混着油汁渗进按键缝隙。他手忙脚乱地翻自己的发帖记录,
最新一条停留在上周三:“报销单拖三个月不给批,这破公司比垃圾股还垃圾。”再往前,
全是些“房东又涨租”“地铁真挤”的碎碎念,唯一沾点财经边的,
是去年在股吧骂过一句“这破股跌得比我钱包还快”。可网友不这么看。
有人扒出他三年前说过“某银行理财像庞氏骗局”,
半年后那家银行果然爆雷;有人翻到他吐槽“老板买的基金肯定亏”,后来那只基金清盘了。
“民间股神!”“这绝对是大佬微服私访!”“求看星海股份!急!在线等!
”私信箱被塞满,有问股票代码的,有拜师学艺的,甚至有陌生号码发来短信:“刘老师,
我是XX券商的,想请您做付费专栏,报价好商量。”刘波盯着那条短信,
突然想起昨晚房东催缴房租的微信,手指在“同意”按钮上悬了三分钟,
最终还是按了锁屏键。他以为冷处理几天就会平息,直到周三早上打开软件,
发现自己的头像被P成了穿西装的巴菲特,
论坛首页飘着置顶帖《解密波波大神的投资哲学》。配图里,
解读为“暗示消费板块估值过高”;抱怨“同事打游戏太吵”被说成“警示市场投机过热”。
地铁上,有人举着手机刷到他的帖子,兴奋地跟同伴说:“这大神预测太准了!
”刘波缩在角落,感觉那声音像针一样扎在背上。他低头看自己洗得发白的牛仔裤,
又摸了摸口袋里皱巴巴的十块钱——那是他中午打算买泡面的预算。“巧合,全是巧合。
”他反复对自己说,可心脏却在胸腔里擂鼓,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在失控。
第二章:人设崩塌的开始私募基金经理李先生的私信带着已读回执弹出来时,
刘波正在算公司差旅费报销。对方头像是穿高定西装的半身照,背景是陆家嘴的落地窗,
签名栏写着“年化收益35%+”,每个字都透着金钱的味道。“刘老师,
拜读了您所有分析,尤其对科技板块的判断,精准得令人惊叹。不知能否赏光喝杯咖啡?
”刘波的手指在键盘上停住,计算器显示的“3862.5”像个嘲讽的笑脸。
这数字是王姐上周出差的打车费,他算了三遍才敢确认。拒绝?
那些涌来的关注像温水煮青蛙,让他舍不得抽身——毕竟长这么大,还没人叫过他“老师”。
同意?他连K线图都认不全,见面聊什么?聊报销单怎么贴才不会被财务刁难吗?
“周五下午三点,金融街蓝山咖啡。”发送键按下去的瞬间,他感觉自己像签下了卖身契。
接下来的两天,刘波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砸进了财经论坛。他背了二十个专业术语,
记住了五家券商的最新研报观点,甚至把《股市入门》的PDF存在手机里,蹲厕所都在看。
合租房的室友见他对着屏幕念念有词,以为他中了邪。“波子,你魔怔了?”室友叼着烟问,
“不就发了个帖子吗,真把自己当股神了?”刘波没理他,心里却像被针扎。
他知道自己是装的,可装着装着,
竟生出一丝奇怪的期待——万一……万一自己真有这天赋呢?见面那天,
他翻出衣柜最深处的西装——那是前公司年会被逼着买的,三百块的仿版,袖口磨得起了毛。
地铁上有人撞了他一下,领带歪到一边,他手忙脚乱地系,差点把衬衫扣子扯掉。
走进蓝山咖啡时,门口的侍应生看他的眼神像在看误入天鹅湖的鸭子。
李先生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,面前摆着笔记本电脑,屏幕上是K线图。刘波走过去时,
皮鞋在地板上打滑,差点摔个跟头。“刘老师年轻得超出想象。”李先生起身握手,
目光扫过他的西装袖口,嘴角几不可察地撇了一下。刘波把公文包紧紧抱在怀里,
那里面装着他连夜打印的研报摘要。“投资看眼光,不看年纪。”他尽量让声音沉稳,
却没忍住咽了口唾沫。交谈比想象中顺利。李先生问科技股走势,
他把某篇研报里的观点换了个说法:“我认为行业估值存在结构性分化,
头部企业的护城河值得关注。”其实他根本不懂什么叫“护城河”,
只知道这句话在三篇研报里都出现过。李先生问宏观经济,
他就扯几句新闻里听来的“稳健中性”;被追问具体数据时,
他便端起咖啡杯:“核心逻辑比数字重要,你说呢?
”没想到李先生眼睛一亮:“刘老师是说,公开数据已经失真,要穿透表象看本质?
”刘波含糊地“嗯”了一声,心里在疯狂祈祷快点结束。他感觉自己像在走钢丝,
下面是万丈深渊。会谈结束后,李先生递来烫金名片:“下周六有个小型交流会,
都是圈内朋友,想请刘老师过来坐坐?”刘波看着名片上的头衔,
突然想起自己早上挤地铁时,被人踩掉了一只鞋跟。他点头的瞬间,
感觉有张无形的网正在收紧。走出咖啡店,金融街的风灌进他单薄的西装,
冷得他打了个寒颤。第三章:演戏成真刘波最终还是去了那个交流会。
在合租房镜子前练习了二十遍微笑后,他发现自己笑起来比哭还难看。
交流会在一家私人会所举行,到场的人都穿着他叫不出牌子的西装,手里端着红酒杯,
谈论着他听不懂的“阿尔法收益”“贝塔系数”。刘波缩在角落,手里攥着杯果汁,
感觉自己像个误入成人礼的小学生。“这就是波波老师?”有人认出他,语气里带着惊讶,
“看着真年轻。”“年轻才厉害啊,”另一个人接话,“我跟你说,
他上次说XX手机有问题,我当天就清仓了,少亏了二十万!”刘波的脸烧得发烫,
只能尴尬地点头。他想说“我只是随口吐槽”,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那种被追捧的感觉,
像毒品,明知危险,却让人忍不住沉溺。从那天起,刘波的“大佬”人设越演越真。
他开始更加勤奋地学习财经知识,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阅读和研究,只为维持这个谎言。
每天下班,别人追剧打游戏,他抱着《证券分析》啃到深夜;周末别人约会逛街,
他泡在交易所的公开数据里,对着财报上的数字发呆。奇怪的是,随着知识积累,
他的一些分析确实越来越精准。他发现自己能从枯燥的报表里看出猫腻,
能从高管的发言里听出弦外之音——或许小会计的功底帮了他,那些别人忽略的细节,
在他眼里全是破绽。三个月后,“波波看财经”账号粉丝突破200万,
甚至有媒体撰文称他为“民间股神”。有电视台想来拍专题片,
被他以“想保持低调”为由拒绝了;有出版社找他出书,他推说“还没准备好”。
压力与日俱增。越来越多的人想与他见面,越来越多的公司发出邀请。
刘波不得不编造各种理由拒绝大多数邀约,只选择那些他觉得自己能应付的场合。
他害怕露馅,害怕那个“股神”的面具被撕碎,露出下面那个平庸怯懦的小会计。
直到收到“全球科技投资峰会”的邀请函。
烫金的“特邀贵宾:波波看财经”刺痛了他的眼睛。他打听了一下,
这次峰会的主办方是他公司的最大客户,老板对这个机会极为重视,
在晨会上兴奋地宣布:“听说那位神秘的‘波波看财经’也会到场,
这可是我们结识大佬的好机会!”全公司都在讨论如何借机接近这位“财经巨鳄”。
王姐甚至拉着他畅想:“要是能跟波波老师合个影,说不定老板能给我涨工资呢!
”刘波背后冷汗直流。他想象着自己在会上被认出来的场景,想象着老板惊讶的表情,
想象着同事们鄙夷的目光——他们肯定会说:“原来你就是那个波波啊,真能装!
”峰会当天,他以“家中有事”为由请了假,却偷偷提前一小时来到会场。
会场布置得科技感十足,
资本的张总、创新工场的李女士、红杉资本的合伙人……全是他只在财经新闻里见过的名字。
刘波缩在角落,尽可能降低存在感。他打算露个面就溜走,保住最后的体面。
“下面有请华兴资本的张总...”“欢迎创新工场的李女士...”每介绍一位嘉宾,
台下就响起一阵掌声。刘波稍稍安心,看来没人注意到他。就在这时,
主持人突然提高声调:“接下来,
让我们欢迎一位特别的嘉宾——最近凭借精准预测震惊业内的神秘分析师,‘波波看财经’!
”一束追光灯打向观众席。刘波僵在原地,眼睁睁看着光束在他周围游移。全场窃窃私语,
众人四处张望,寻找那位神秘大佬。“看来我们的神秘嘉宾很谦虚啊,”主持人笑道,
“大家鼓掌热烈点,请出我们今天的惊喜嘉宾!”掌声雷动,
光束终于锁定在缩着脖子的刘波身上。他被迫起身,在全场注视下走向舞台,
感觉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。
下坐着那么多真正的行业精英、上市公司老板、顶级投资人——现在全都盯着他这个小职员。
主持人热情地握手:“没想到‘波波看财经’如此年轻!请问您更愿意我们怎么称呼您?
”“刘...刘波。”他结巴着说,话筒将他的紧张放大到全场。台下传来几声轻笑。
“刘先生,您最近的点评都很精准,特别是关于科技板块的分析,”主持人继续道,
“今天正好,您刚刚点评过其现金流问题的智科科技CEO陈东先生也在现场,
不如二位来一场巅峰对话?”刘波的脑袋嗡的一声炸开。智科科技!
他上周确实在论坛回复过一条关于该公司现金流的评论,
但那只是他重复了某篇付费报告的观点!他甚至不知道“现金流”三个字具体指什么!
追光灯转向台下第一排,智科科技CEO陈东站起身,面无表情地走上台来。
第四章:致命对谈陈东五十岁左右,身材保持得很好,西装剪裁合体,一看就价值不菲。
他与刘波握手时,指骨坚硬如铁,目光如炬,似乎要把他从里到外看穿。“久仰大名,
”陈东的声音听不出情绪,像一块浸了冰的钢铁,“没想到刘先生这么年轻。
”刘波的手心全是汗,他强作镇定:“陈总过奖。”指尖的颤抖泄露了他的紧张。
主持人识趣地退到一旁,将舞台留给两人。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,
台下的窃窃私语像潮水般涌来,刘波感觉自己像动物园里被围观的猴子。
“刘先生对我司现金流的见解很独到,”陈东开门见山,没有丝毫寒暄,
“不知能否详细阐述一下?”全场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竖起耳朵。
这个问题很刁钻——公开讨论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细节,轻则涉嫌违规,
重则可能引发法律纠纷。刘波甚至能看到台下几位律师模样的人眼中闪过的精光。
刘波心跳如鼓,咚咚咚地撞着胸腔,像要破膛而出。
但数月来的“演戏”经验让他勉强保持表面平静。他想起昨晚看的案例分析,
里面说遇到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“顾左右而言他”。“陈总,”他缓了口气,
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稳,“在公开场合讨论特定公司的财务细节可能不太合适。
我相信贵司的法务团队也会同意这一点。”台下传来几声赞同的附和。刘波暗自庆幸,
额角的冷汗却顺着脸颊往下滑。陈东微微挑眉,似乎有些意外,
但很快恢复了平静:“那么从行业普遍角度,刘先生如何看待科技企业当前的资金周转压力?
”这个问题相对安全,刘波稍微放松,
组织起脑海中储存的知识:“科技行业的特点是迭代快,研发投入大。
在当前融资环境收紧的背景下,
现金流管理能力比盈利能力更能决定企业的生存...嗯...质量。
”他差点说出“生死”,赶紧换成了更中性的“质量”。他侃侃而谈,结合最近学习的知识,
尽量说得宏观而谨慎。他谈到了研发投入与营收的配比,谈到了应收账款周转率,
谈到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——这些都是他昨晚突击背下来的,此刻像背书一样从嘴里冒出来。
陈东听着,不时点头,但眼神却越来越锐利,像鹰隼盯着猎物。突然,
他打断道:“刘先生的观点很精彩,
但我想问一个更具体的问题——您上周在评论中提到的‘表外负债’,具体是指什么?
”刘波顿时语塞。他的大脑一片空白,像被格式化的硬盘。表外负债?
他根本不记得自己提到过这四个字!那只是他随手转发的一条评论中的术语,
他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!全场鸦雀无声,等待他的回答。空气仿佛凝固了,
刘波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,震耳欲聋。
他瞥见台下第一排坐着的一位女士——那是他公司的CEO!如果今天露馅,
不仅“大佬”人设崩塌,连工作都可能不保。他深吸一口气,决定赌一把。反正横竖都是死,
不如死得“高深莫测”一点。“陈总,”刘波强装镇定,甚至挤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,
“有些问题,或许不适合在这种场合深入讨论。”他故意说得含糊其辞,
希望对方能知难而退,把他的无知解读为“有所保留”。
然而陈东似乎铁了心要追问到底:“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合适的。
智科科技一直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,如果您有所指,不妨直说。”他向前一步,逼近刘波,
气势咄咄逼人。气氛陡然紧张起来。台下观众似乎也嗅到了火药味,开始交头接耳,
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。刘波感到一阵眩晕,眼前阵阵发黑。他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悬崖边缘。
一切就要结束了,在这个众目睽睽的场合,
他被当众揭穿只是个装神弄鬼的小职员——就在这时,他注意到陈东的一个细微动作。
这位一向以冷静著称的企业家,右手的手指正在微微颤抖。虽然他脸上仍带着自信的微笑,
但额角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,在聚光灯下闪着光。为什么?如果只是揭穿一个骗子,
他何必如此紧张?一个疯狂的念头闪过刘波的脑海。难道他误打误撞,真的说中了什么?
刘波决定再赌一把,把身家性命都押上去。“陈总,”他放缓语速,目光直视着对方,
仔细观察他的反应,“有些问题,或许您比我更清楚答案。
”陈东的表情出现了一瞬间的僵硬,快得像错觉,但没有逃过刘波的眼睛。
刘波的心脏狂跳起来,他感觉自己摸到了一张王牌。他继续施压,
把从财经新闻里听来的名词胡乱拼凑:“比如贵公司在海外子公司的担保情况,
或者与鑫达资本之间的特殊安排...”这些都是他随口编的,根本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。
但效果立竿见影。陈东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,像被抽走了所有血色,虽然他很快调整过来,
恢复了镇定,但那一刻的惊慌没有逃过台下任何人的眼睛。现场陷入一种奇怪的寂静。